InteractionFitness_banner

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

力量耐力的故事(下)

SSE 部落格自從去年十月開播到現在,仍有一個關鍵的議題:「週期化訓練」,始終是沒有被碰到。不過在這邊先做個簡介。在德國訓練學當中,年度重要賽事的訓練程序,是以下列的流程進行:

準備期 → 專項期I → 專項期II → 比賽期

其中準備期的重點是在於強化基礎體能,並維持適量的專項技術訓練以便於銜接;專項期則依據時間長短有時又分為兩個(或以上)的週期,[專項I] 的目的是維持基礎體能、重點強化專項體能,同時循序增進技戰術的訓練總量,[專項II] 則必須維持專項體能、把技術的發揮度和穩定性拉到最高。


每週期各種訓練所占比重示意圖。



怎麼又扯到週期化訓練去了呢,力量耐力的故事不是都還沒完結嗎?別急,因為若要把這個故事講完,週期的概念是必要的。

先前我們的兩位球類專長教練已經分別簡介過專項體能。但那僅限於能量系統的範圍;也就是俗話所說的「耐力訓練」部分。我們已經知道體能包含力量、速度和耐力三大主軸,那麼所謂的基礎/專項體能,是否也應該包含這三大元素才合理呢?換句話說,

什麼是你的基礎力量/基礎速度/基礎耐力?
什麼是你的專項力量/專項速度/專項耐力?



相關的議題以後有機會再討論。在這裡直接講答案:以基礎體能而言,無論何種運動,你的基礎耐力就是有氧耐力,基礎力量則是力量耐力。若是速度/爆發力類型的項目,基礎力量還會包括最大力量。

為什麼基礎力量會是力量耐力呢?它不是可以從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的成果去組合出來嗎?理由很簡單:因為在準備期,耐力訓練著重於有氧耐力;而有氧耐力和最大力量的交互關係其實相當微弱 ,它們兩個在能量代謝方面分屬有氧系統和 ATP-CP 系統,中間缺乏一個無氧醣酵解系統(乳酸系統)的連接。而做力量耐力則可以直接動用到無氧醣酵解。

再者,我們於上一篇說過,肌肉的粒線體功能和微血管密度,是讓肌肉不缺氧的兩個關鍵。然而練有氧耐力,微血管增生效果是不好的;因為血管內皮增生因子 VEGF 這個分裂素,要透過急性缺氧的刺激,才會產生出來 (Ohno et al., 2012)。因此以能夠讓肌肉產生局部缺氧的力量耐力,可與有氧耐力訓練達到互補。

當然我們也可以練高強度無氧耐力去達到急性缺氧,然而如果一支球隊每天只分給你60分鐘可以練體能,你還有時間安排到兩種不同的耐力課表嗎?


訓練也跟經濟學一樣,想練的體能無限多種,時間永遠不夠用!
(圖片取自:www.economicsdiscussion.net)


另外一個前兩篇還沒解釋到的,是左心室壓縮力道。如果你沒體會過,請想像自己要到一棟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大樓,去六樓的朋友家玩。等爬到四樓,你可能已經喘到開始懷疑自己到底算是哪門子運動員,怎麼「體能」會這麼弱!

做力量耐力就有這種特質。尤其如果以循環式操作,持續 2~3 分鐘的負荷時間,會更明顯感受到效果,但每分鐘心跳數其實又不高。有點像柴油引擎,低轉速高扭力。


筆者年假期間,與父母前往台中潭子山區的新田步道遊玩;
陡峭的階梯爬不到三分鐘心臟就炸了,Garmin 才顯示160bpm


由於循環力量是全身各肌群交替受到負荷,因此縱然身體「局部」的缺氧情況很嚴重,整體的狀況卻又還好。事實上根據 Pampus 1989 年的那篇研究,以順暢動作進行力量耐力訓練,平均血乳酸濃度才 5mmol/L 而已(爆發式的還更低),僅略高於無氧閾值。因此長時間暴露在高度缺氧負荷 ( > 8mmol/L) 所帶來的副作用,於進行力量耐力訓練時並不會發生。

就算每一個力量循環要三分鐘左右才結束,做完動作的肌群「缺氧警報」卻立即就解除了,不用拖到三分鐘那麼久。而同時心臟的劇烈壓縮卻是持續三分鐘都不會停!

這種「專屬心臟的力量訓練」,只有做力量耐力循環才最有效。因為短距離衝刺的負荷時間太少,速耐力對人體其他部位的破壞性太高,耐力訓練又只會讓心臟跳得非常快、然而每跳泵送力道卻不夠強。就像心臟大顆但心壁不太厚的馬拉松選手,儘管能用16~18km的高速做長距離訓練,打個三分鐘籃球卻要用手撐著膝蓋喘。

耐力訓練讓心臟變大顆;力量訓練讓心壁變壯。
如果可以練得又壯又大顆,不是很好嗎?
(圖片取自:https://www.netterimages.com)


至於實務操作方面,力量耐力循環有一些事項要講究。首先是訓練時的心跳率:為避免過高的強度引發人體壓力反應路徑、造成無謂的破壞,進行此種訓練時應該要把心跳率控制在150以下,理想應該不超過140。剛開始的時候這很不容易,尤其是第二至三組因為越做越痛苦,很多人會想辦法加速、趕快一口氣「拼完」以縮短受苦時間,這時候連飆到超過180bpm都有可能發生。不過心臟的適應的速度很快,通常第二次做就可以降5bpm左右,等練到第三次再配合把動作放慢做順,訓練時的心跳率就會越來越好控制。

而且根據實際操作經驗,以機器操作循環式力量耐力,和以自由重量器材(free weight)操作相比,效果會有點不一樣。以機器比較能夠使用到理論的 40%1RM 當負荷,而且肌肉局部疲勞感會明顯一些,心跳倒很容易壓低。

而做 free weight 的模式,尤其是如果設計到大肌群、身體重心位移又很多的動作例如蹲舉和伏地挺身之類,心跳就很容易破表,負荷也通常要再抓得保守一些。但是做 free weight 對於降低比賽心跳的效果比較好。此外設計動作時可以盡量將器材簡化,避免因為要跟別人排隊搶器材,而打斷訓練節奏。



範例:Free weight 循環式力量耐力流程,只用到一根槓鈴


此外力量耐力不可以用於完全取代耐力訓練,特別是有氧耐力。因為,包含提升副交感神經系統活性、擴大心室容積、促進自由脂肪酸代謝等諸多好處,都是練力量耐力所無法提供的效益。此部份待我們後續的文章回到耐力訓練會再細說。



最後,由於力量耐力是使用無氧醣酵解系統,會使得血乳酸濃度上升;而過高的血乳酸值將會造成技術品質下降(張嘉澤,2010)。因此在設計時,我們建議應盡量避免採用技巧細膩的動作,例如抓舉、挺舉,擺盪式引體向上之類,或者各類體操的衍生動作,而任何跳躍性動作的重複次數也要適度降低。目的是避免因為動作失準所造成的傷害。

當然,如果你的專項運動就是 CrossFit Competition,則不在此限。



我們終於把力量耐力的故事給大致說到一個段落了!其實還有很多遺漏,例如生長激素、IGF1 & IGF2、胰島素敏感性、血糖運輸路徑(張嘉澤,2013;Holten et al., 2004)...等等機轉,講都講不完。

教練開個課表,只需要寫幾行字。課表背後的種種考量,有誰知道呢!並不是我們愛把事情複雜化,而是因為越簡單的問題,往往越不容易用「簡單」的兩三句交待清楚。但體能訓練的迷人之處不就正是如此嗎?



關於作者:

廖歆迪,國立體育大學教練所畢業,personal trainer 資歷兩年。

客戶群包括籃球、棒球、桌球、羽球、路跑與鐵人三項。四屆國際自由車環台賽隨隊按摩師。本身是自由車運動業餘愛好者。



[參考文獻]

張嘉澤(2013)。運動頻率型態與效果。訓練學(296-297頁)。桃園:運動能力診斷協會。

張嘉澤(2010)。乳酸與運動。運動能力診斷與訓練調整(37-39頁)。桃園:運動能力診斷協會。

Holten et al. (2004).  Strength Training Increases Insulin-Mediated Glucose Uptake, GLUT4 Content, and Insulin Signaling in Skeletal Muscl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. Diabetes, 53(2): 294-305.

MacDougall et al. (1998). Muscle performance and enzymatic adaptations to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. : 2138-2142.

Ohno, H. et al. (2012). Effect of exercise on HIF-1 and VEGF signaling. Journal of Physiology, Fitness and Sports Medicine, 1(1): 5-16.

Pampus, B., Lehnertz, K., and Martin, D. (1989). Die Wirkung unterschiedlicher Belastungsintensitäten auf die Entwicklung von Maximalkraft und Kraftausdauer. Leistungssport, 89(4): 5-10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