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

德國訓練學(三) -體能的整合思考







"手術團隊是一個乘法,加入一個0,全部都會變成0" -  醫龍 


(圖片來源:http://goo.gl/FJGPPc )
  

日劇醫龍的這句台詞在筆者腦中印象很深刻,放在競技運動的訓練思考上也非常適用。

訓練是帶有目的性的過程 ( 參考: 運動 v.s. 訓練 ),這個過程怎麼安排與執行,需要背後縝密的思考規劃,有環節漏掉,可能全部都會變成0。比如: 高中球類聯賽一天可能要打到兩場,訓練安排時過於偏重專項能力,忽略體能的恢復機轉訓練,比賽可能會第一場很威,第二場體能來不及恢復整個鬼擋牆。



在德國訓練學(一)(二)可知道訓練架構的分層與基礎能力檢測的概念,今天繼續往邏輯架構的上一層走:



A.體能分類與交互關係:
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跑快跳高和持久,常用體能好、身體素質好等描述,但這描述很模糊,德國系統將體能這塊分為三個大主項: Ausdauer (耐力)、Kraft (力量)、Schnelllichkeit (快速):

(圖片來源: http://goo.gl/gZy03H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但是....分類後的體能雖然較具體,但無可避免的缺陷是容易被誤會彼此獨立,這感覺有點像我們突然有感官或思考上的心領神會,但很難用文字完整描述,用文字描述後卻又感覺缺東缺西。

怎麼辦呢? 體能交互關係概念彌補了將體能具體分類後的缺陷。

100公尺的田徑短距離選手,表現出來的能力是速度,但如此的高速展現並不會只單練速度而已,身體需要有合適的力量去維持power輸出和保護身體承受長期的高強度衝擊,此外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要身體維持高速度,你要快速付肌肉薪水(ATP),這也需要合適的耐力素質去配合。

具有強烈耐力色彩的馬拉松,柏林馬拉松目前世界最快是2:03:38完成。用時速來看,速度約21.xx km/hr,換算成跑100m時間約17s, 天呀,用百米跑17s的速度 連跑了兩小時多一點.......,雖然展現強烈的耐力能力,但沒有合適的力量保護身體和高速度的支撐,還可能嗎?

所以思考體能時,交互關係要搭配使用,體能組合也是乘法,有地方為0,全部都白搭。


延伸閱讀:
交互關係及測試: 運動能力交互關係 (1) -- 跳躍測試
體能-速度:  基礎速度之 --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 


 B. 基礎體能與專項體能:
前面知道體能分類和交互關係後,那省腦點,全練不就得了。老實說,我也希望人體跟手機一樣,需要什麼裝個app就有了,但體能除了上述三項,又有整合體能的協調、柔軟度、專項衍生的敏捷各種細項,太極生兩儀、兩儀生四象、四相生八卦.......

也不要忘記,體能的目的是輔助專項,人也不是機器人不會累。如球類選手有專項要練,專項強度很高,那專項後他還有餘力練體能嗎? 如果分開時段練習,早上做力量訓練,下午練專項,聽起來好像不錯,但中間幾個小時時間休息夠嗎?  如果不夠,下午專項練習表現很差,動作技術走樣,加上上午的疲勞,不小心受傷怎麼辦?  體能單看力量的話,可分為力量耐力、最大力量、快速力量、反應力量...等,每個又有各自的練習方式,練好練滿是不太實際的。

那怎麼解決呢?學幾何圖形時,解題常用輔助線的方法,原本看似無相關的圖形角度,輔助線一畫出來,瞬間就明朗了。週期化訓練的概念就像那條輔助線。

週期化的概念將訓練分成不同階段,常見的分法如準備期、專項期、比賽期,或是季外、季前、季中、過度..... whatever,先知道週期化的概念就是個時間軸上的輔助線,切割出有不同任務的時間範圍,之後再針對週期化深入。


再囉嗦一次,訓練是非常的目的性,要練的是可以幫忙達成目的的安排,不是喜歡練什麼就只做什麼。當我們確定比賽時間後,就可利用週期化概念來畫時間輔助線分割訓練階段,接著考量專項個人或團隊目標、比賽戰術、選手可用資源、選手能力層級、專項要求等......一長串的考量後,決定出每階段的訓練目的、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,比如力量耐力對百米衝是基礎體能,準備期會強調,力量訓練在專項期會轉移重心到最大和快速力量;但對馬拉松選手而言,力量耐力就會升級成專項體能,到了專項期還是很強調力量耐力。

延伸閱讀:
基礎體能 - Recovery V.S. Regeneration (上) , Recovery V.S. Regeneration (下)
專項體能 -為什麼沒有訓練效果 ─ 什麼是專項體能? 

C. 情境思考:

前兩項簡介了部分訓練學邏輯,C部分先插點實際的狀況思考。

什麼是德國訓練學? (一)  開頭梗用了張無忌學太極劍的過程,最後他學起來了,但他全忘了。真的就那麼簡單一句無招勝有招帶過嗎? 絕對不是的...他學太極劍前,體內有了九陽神功(體能),技巧上有了乾坤大挪移(協調),加上小時候他爸教他的武當派武功(概念和基本動作),他有了一定高度的累積,才能現場看就直接內化太極劍的原則,不被招式所局限。

PS 用醫龍的乘法概念來看,張無忌只有九陽神功時,面對對手是怎樣的情況? 他連滅絕師太都打不贏,戰力0呀,他只能依靠九陽神功護體力保不死(恢復機轉的概念XD) 

wtf,扯遠了.....

當訓練的思考邏輯碰上實際執行時,並不會那麼理想,因為每個人或是團隊的情境不同,一模一樣的情境非常少。

舉耐力訓練工具為例,最近十年對於高強度間歇訓練( HIIT )研究越來越多,明確研究顯示比持續中低強度的訓練效果好。應用到一個訓練情境,一個棒球隊操作耐力訓練,但時間只有20分鐘,而且是在專項練習後,這樣適合HIIT操作嗎?

從HIIT的實作思考,它操作當下需要強度非常高,雖然訓練當下耗時短, 但身體破壞大,恢復需要拉更久。從上述的棒球隊情境來看,球員專項練習後才進行體能訓練,有力量有速度要練,球員有可能操作HIIT時維持高強度嗎? 相信我,HIIT容易逼人進入"戰或逃"的情境....是人都容易自我調整....Orz

如果強度有到,但破壞大,對基礎能力不穩定的選手,隔天夠恢復練專項嗎?

再加進一個變因,針對訓練恢復,使出了超低溫設備協助,讓選手身體能較快恢復,這樣應用HIIT是不是更有可能?

再加入個變因 - 教練選手人數比,假如體能教練只有1人,選手有40人,用HIIT時用wingate或划船模式,但機器只有一台,你還會排HIIT進去嗎?

訓練不變動(但會更新)的只有背後思考邏輯(訓練學、人體生理、力學.......etc),沒什麼招式可以通用,必須整合實際情境和選手情況。


延伸閱讀:
實務應用: 棒球選手該不該跑長跑? 
超低溫應用:職業選手如何用“超低溫”輔助訓練


------

後記:
台北市長柯文哲 1/9完成北高一日雙城,這對一個有高血壓的56歲阿伯可不是簡單的事。事後記者訪問時雖然他說的輕描淡寫以及熱血相關概念的話,但這只是場面話鼓勵民眾,聽聽即可XD  他做這件事的腦袋思考很清楚,謀定而後動,他準備3個月了,應該對身體狀況也是有十足把握才放出一日雙城的消息,並不是單用熱血。
      (圖片來源: 運動筆記 Facebook頁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portsNote)
輕描淡寫的背後是有充足的準備。Cue一下德國訓練學的概念, 訓練是有目的和結構合理的安排,加上規律訊的實踐。

延伸閱讀: 每況愈下 你是訓練還是賺累?



SSE提供訓練諮詢、訓練檢測、適合個人的課表開立,以及個人體能訓練指導。有需求歡迎透過粉絲頁傳訊息與我們聯繫。







--

關於作者:

 kg, 國立體育大學競教所,前競技啦啦隊選手。






1 則留言:

  1. 小學六年級加入田徑隊,第一次跑100公尺的秒數是16.X,當時第一屆成立的田徑隊全校好像沒有15秒的吧... 馬拉松世界紀錄的境界幾乎就已經這麼快了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