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actionFitness_banner

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運動 v.s. 訓練

有一句英文格言我非常喜歡,出處不詳:

"Exercise is what makes you feel good afterward. Training is when it's starting to hurt."

當然,其實這句話是不對的,就像以前左營國家訓練中心牆上那句「苦練是通往金牌的唯一道路」標語一樣。但我喜歡它的原因是,有些時候訓練無可避免真的就會很艱苦,想著這句話會讓自己比較能夠接受當下在做的那蠢事。

拿這麼樣一個詭論開啟我們今天的議題,也算有趣。





到底運動 (exercise) 和訓練 (training) 差在哪邊?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類比:運動就是你下班之後,回家的路上經過健身房 (公園/操場/游泳池),忽然想起好久沒動一下了。於是你走進健身房,做心肺,做重量,伸展,流汗... 花了一個半小時,開開心心地回家。這個開心的效應可以維持整個晚上,隔天也許會有些微痠痛,再加上連續兩天左右「我這個禮拜有練耶!」的成就感。至於這種單次的動一動,長久看下來對你有什麼效益?其實是不明確的。

訓練,則是一個很明確「從 A 到 B」的過程。起點和目標之間,有著程度的落差,有著時間上的限制。你會評估這個目標是否實際,盤算在這段有限的時間裡你有多少運用自由,達成這個目標又有哪些首要和次要的體能區塊需要強化 (或維持!)

考慮到這些面向,把原本很簡單的「有練就有差」這件事情,變成有架構的安排 。這就是訓練的開始。


目標越遠大,訓練牽涉的層面就會越廣泛和複雜。同樣一個「從 A 到 B」的過程,如果高度落差過大,你會想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爬上去?如果是斜坡,可能會走三步退兩步,甚至是爬到一半滑下來,在坡底摔個屁股開花。

所以,訓練會有階段性,就像爬樓梯。每一階段主要加強的能力真的達成改變、並且有一定的穩固程度之後,下一步要跨出去才會有比較踏實的立足點。這就是「適應」的概念。

有氧耐力,需要多久才會產生效果顯現?高強度間歇訓練每次要幾天才能恢復?離目標越遠,要先加強速度,還是先加強力量和耐力?我這階段想加強力量素質、但是耐力又不想退步,那每週要幾次耐力訓練才能維持水準,卻不會產生過度疲勞或排擠力量的適應效果?

訓練不再是大雜燴雞尾酒療法,初一十五不一樣的運動組合了。




關於作者:

廖歆迪,國立體育大學教練所畢業,personal trainer 資歷兩年。

客戶群包括籃球、棒球、桌球、羽球、路跑與鐵人三項。四屆國際自由車環台賽隨隊按摩師。本身是自由車運動業餘愛好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