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actionFitness_banner

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

【譯文】訓練計畫: 基礎概念 (1/3)

耐力, 自行車, 週期, 有氧閾值
本篇文章翻譯自 velonews 網站,版權屬 Competitor Group 公司以及作者 Trevor Connor 教練所有,原文請點選以下連結前往閱讀:
http://www.velonews.com/2018/01/training-center/velonews-training-plan-part-1-fundamentals_454302

積雪還沒融化,冷冽的空氣依然刺人。但是賽季很快就會不知不覺的來臨了。現在就是開始為你最喜歡的賽事整裝備戰的時候,而我們有最好的工具,讓今年成為你這輩子最有競爭力的賽季!這份 Velo News 計畫是我們發表過最好、最完善的訓練指南。開心點,春天馬上就要到了。而當它一到,你將會騎得飛快。
我讀過最喜歡的兩本訓練書籍,都解釋了什麼是成功訓練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因素。其中一本書說,聘請教練和擁有一個完善的訓練計畫是最大的關鍵。而另外一本書則說最不重要的是... 你猜對了!他說最不重要的就是教練和訓練計畫。
這兩本書都是知名成功教練所寫的。不幸的是,這就是現今訓練生理學的現實之處:不管哪個訓練哲學或者方式,你去看它的對立面,絕對會有一兩個案例,就結果看起來至少是一樣成功。在這個不同理念和科學研究彼此爭論的世界裡,我們唯一能確認的事情只有: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訓練規劃。那麼,成功的訓練到底應該具備什麼要素?在此我提出我的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:最重要的,是要「懂」-- 你要搞清楚你的訓練該怎麼做、為什麼這樣做,以及這樣做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。
至於這份 Velo News 訓練計畫,我們刻意避免提供一份明確的「禮拜一練什麼、禮拜二練什麼」等等制式內容。我們反而是花很多心力在幫助你「搞懂」你自己的訓練。對於那些相信計畫最重要的朋友們,我們提供了一份簡單的範本給你去使用。至於其他人,我們則會把訓練的各個不同元素和關鍵概念做仔細分析,來幫助你更了解訓練的目的,評估你目前已有的訓練計劃,或者跟你的教練去討論如何進一步精煉你們追尋目標的作法。

Time to overload 超負荷與超補償


訓練生理學有許多適用的原則,但是在最源頭,「超負荷」是它們一切的基礎。
這個原則講的是,為了要達到進步,你必須把自己的身體逼迫到它目前無法應對的程度。然後我們必須要休息,讓身體可以重建,適應,然後達到更高的層次 -- 這叫做超補償。不管你的訓練計劃是老派還是新穎,裡面都一定要同時包含超負荷的時期和休息的時期。如果你今天讀完這篇文章只記得一件事情,請務必了解這個在壓力和恢復之間重複循環的道理。(太多人到最後都忘記休息的部分!)

超負荷與超補償關係示意圖

在耐力訓練的世界裡,負荷的程度被稱做訓練壓力,並且以 Hunter Allen 和 Andy Coggan 所發明的「訓練壓力指數」TSS 測量。TSS 可以用來評估你的負荷和恢復程度。
【小撇步】我都告訴我的選手:在恢復的時候,你要像面對訓練的時候一樣積極!恢復期一定要與負荷期相輔相成,否則身體將沒辦法重建,那你就會越練越弱。

 

Targeting with zones 針對「區間」做訓練

超負荷原則不只作用在你的肌肉上,在身體的幾個特定「能量系統」去針對操作也是可以的,譬如說無氧爆發力或有氧耐力。
事實上,在近年最流行的週期方法「Block Periodization」當中,聚焦的就是短期(從兩週到八週不等)針對性的「block」來每次只加強幾種能力。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,如果我們老是想要一口氣練到所有的體能要素,那效果不可避免的總是會比較差。最明顯的就是一份 2012 年針對挪威自行車選手的實驗,結果發現採用八週 block periodization 的方法,練的效果比較好。
在騎車的時候,我們用「訓練區間」的方式來重點針對這些不同能量系統。作為通則,當你在每一個區間做訓練的時候,受到生理壓力的能量系統大概最多就是一個到兩個,而其它的系統則不受影響。
【小撇步】並非所有的訓練都是練得越操、效果越好。如果你只有做間歇或者永遠都只跟人家團騎,你會有很好的無氧動力以及乳酸閾值耐力。但是你的有氧耐力就會糟糕了。
所有的訓練區間,其實最終都聚焦在兩個生理現象上頭。這兩個生理現象發生的時候,相對應到的強度被稱做閾值。
其中比較高的一個閾值,通常又稱為無氧閾值或乳酸閾值,代表耐力能量系統能所能夠持續供應的最大功率或最大心跳。比較低的一個,通常稱為有氧閾值,則是血液乳酸濃度脫離安靜值、開始上升的起點。在此以上的運動強度,被認為是開始徵召到快縮肌纖維。
許多訓練生理學家只用到三個區間,由這兩個閾值劃分。但在實際上,不同的能量系統其實是互相重疊的;所以為了細分訓練目的,不同的教練和不同的訓練系統會把區間分得更細。以下是常見的五區間系統。

Zone 1 – 在有氧閾值以下訓練。目的:有氧耐力。
Zone 2 – 用有氧閾值強度訓練。目的:有氧耐力和抗疲勞能力。
Zone 3 – 在有氧和無氧之間做訓練。目的:乳酸排除。
Zone 4 – 用無氧閾值強度做訓練。目的:持續的最大輸出。
Zone 5 – 這個區間常常被近一步細分為例如最大攝氧量 VO2max,無氧容量 anaerobic capacity,以及衝刺力。目的:無氧能量路徑以及最大輸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